Sunday, December 30, 2007

The Golden Globe Award Nominations




The Golden Globe Award Nominations2个礼拜之前公布的时候,其中绝大部分片子在北美都还没有上映,只能有个盼头。可能贺岁这个档期诱惑太大,也是为什么这两个礼拜内上映的电影可能可以占全年的1/3的原因,应该说,不论数量和质量,年终肯定是影迷过瘾的黄金时期。

我一直不太喜欢码字,简单的说,从看过的提名电影来看,今年的金球质量应该不错。首先是最佳剧情中的Atonement,无论从画面、配乐、剧情上都是非常优秀,导演Joe Wright(Pride & Prejudice)也因此获最佳导演提名。再一个就是Eastern Promises,如果没有字幕或字幕不好的话劝三思了再看,俄国人说英文真是要人命了……应该归结为黑帮题材电影,剧情也不错。另外很期待科恩兄弟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

歌舞喜剧类就看过发胶,画面编曲都蛮华丽的。动画类应该是料理鼠王得奖罢,辛普森和the bee movie和它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外语类中李安的色戒个人感觉2个主演表现都不错,但是归结到整体感觉的话又少了点东西。

懒成蛆了,不知道下一次更新会是什么时候……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Saturday, November 03, 2007

Sicko









Sicko(Imdb)是Michael MooreBowling for ColumbineFahrenheit 9/11之后的又一力作,反映当今美国医疗制度的溃败。很具说服力,值得一看。

简介:

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精神病人》(Sicko),反映了美国医疗体制的痼疾,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还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提出严厉批评。

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没钱别进来。对美国政府宣称“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囚犯可以接受与美国公民相同的高质量医疗”的说法,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调查了当年参加“911”救援行动的志愿者。这些人当年自愿参加救援“911”幸存者的医疗行动,但大部分人因此罹患疾病。为了形成强烈对比,摩尔亲自率领一群当年的志愿者访问古巴,参观关押当年“911”袭击相关恐怖分子的集中营,了解那些犯人在狱中受到的医疗待遇,结论是无情的:那些参加救援活动的无名英雄,事后得到的医疗待遇远不如狱中囚犯。

因为此片的拍摄,摩尔已被政府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理由是违法进入关塔纳摩和古巴。

关于影片本身,摩尔表示:“我希望制作一部不同于以前作品的影片。我希望观众看了《精神病人》之后,能产生做点事情的欲望。这部电影如同一个行动号召令。”同时他承认说:“我不愿意把话语权交给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而是更愿意呈现自己的观点。”

“医疗保险”和“喜剧”,无论从喻意还是覆盖范围上都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汇,想要让它们共同为一句话服务,更是难上加难的事……然而在迈克尔·摩尔执导的最新纪录片《神经病人》中,它们却亲密地“勾结”在了一起。

整部影片是由几个发生在美国普通公民身上的真实案例穿插、拼接而成的,他们的生活或陷入混乱、或支离破碎,甚至还有人为此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导致他们纠缠于困境之中的罪魁祸首,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医疗保险”……纪录片中几个人的亲身经历清楚地反应出,类似的危机,不仅仅出现在美国那些未上保险的4千7百万人的身上,数百万忠实地按时交纳保险金的人,也受到官僚作风严重的“条款”的限制,而无法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权益。

当迈克尔·摩尔仔细调查了“医疗保险”体系为何会有如此诟病存在时,得到的答案很简短:一切都是利益惹的祸。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迈克尔·摩尔满世界的奔波,拜访的国家包括加拿大、英国和法国,那里,公民根本不用交纳保险金,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待遇。最终,迈克尔·摩尔将目光聚焦在了曾经在“9·11”恐怖袭击中奋不顾身地拯救生命的英雄,这些因为参与救援工作而受伤的人,现在正因为疾病而遭受着痛苦,可是在美国,医疗保险却拒绝为他们支付医疗金。然而,当他们在《神经病人》中一一露面后,迫切的问题不但得到了解决,还受到了外交方面的关注。

那么,这样一部对社会问题进行沉痛地反思的纪录片,本应该是严肃的,怎么又会与“喜剧”联系到一起呢?这就要归功于迈克尔·摩尔那独特的表现手法了,他通过马克·吐温式的讽刺文风,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应该引起关注的故事。虽然他曾经制作过在纪录片领域起带头作用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和《华氏911》,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的嘉奖,但是对于迈克尔·摩尔来说,拍摄影片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经历,因为美国的医疗保险虽然陈腐、官僚、形式主义,却是一个有着时间、历史和资金做强大后盾的成熟体系,迈克尔·摩尔对其进行了如此坦诚、不隐讳的批评,势必又会触痛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经。

一句话评论:

迈克尔·摩尔是一个病态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就是政府关心平民的程度,应该与其他国家持平,甚至是超越他们。 ——《洛杉矶每日新闻》

不管怎么样,他都树立起一个本不应该被忽视掉的警告牌。 ——《电影沙龙》

迈克尔·摩尔全部作品的愚蠢就在于那种太过自以为是的“不言而喻”,事实与娱乐毕竟是两码子事。 ——《纽约邮报》

即使迈克尔·摩尔又在无形中为自己弄来了一大帮敌人,这部《神经病人》的基本讨论点却是毋庸置疑的: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根本就是一个让人恶心的笑话。 ——《犹他新闻》


幕后制作:
迈克尔·摩尔与“医疗保险”

在关注了像“美国枪支私有化”、“伊拉克战争”这样可以影响世界的政治问题之后,迈克尔·摩尔这一次却选择了一个与劳苦大众息息相关的切身问题:医疗保险。相信他不需要在影片中浪费太多的唇舌,观众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体系,因为他们本身也有过相似的经历。迈克尔·摩尔说:“医疗保险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利益的冲突,我要用事实再一次告诉所有人,布什是一个多么让人恶心的总统。”

要说迈克尔·摩尔为何会有制作《神经病人》的想法,那还得追溯回1999年:“我那时正在制作电视节目《真相追击》(The Awful Truth),开篇故事就拍摄了一个名叫克里斯·唐纳休的人是如何陷入与保险公司的纠纷中的,濒临死亡的他迟迟没有办法做手术,就是因为保险公司不肯为他的‘胰移植’支付险金,而他们争执的焦点,就是‘器官移植’到底在不是保险合同的条款里……唐纳休已经在胡马纳保险公司上了7年的医疗保险了,却在生死关头被‘不包含以拯救生命为目的的手术’为由遭到拒绝。”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而唐纳休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直到迈克尔·摩尔扛着摄像机介入到事件中,在《真相追击》的第一集节目中进行了全程的报道不说,还以一种嘲弄的口吻制造了一个假葬礼,这才迫使胡马纳公司主动出面解决了问题。看到唐纳休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迈克尔·摩尔突然灵机一闪,为何不制作一部关于医疗保险的纪录片呢:“我们只需要采访10个人,每个人在里面占的篇幅大约为10分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一部纪录片如果能挽救10个人的生命,是值得的。这个思想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呢,科伦拜恩的枪击事件就发生了,我们只好先将这个想法搁置一边。然后伊拉克战争又开始了,为了抢时效,我们又投身于另一部纪录片的制作当中。”

最开始的时候,迈克尔·摩尔在自己的网站集思广益,让读者都来讲述自己与医疗保险之间的故事,让他想象不到的是,“医疗保险”并不若他当初想的那样,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战斗,而是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民问题:“看到网上的留言,真的让我感到万分的挫败,甚至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厌恶感。因为通观‘医疗保险’的整个体系,本质上存在的官僚作风让它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没办法为那些受保人的健康负责,即使这些人一直在交纳保险金。这其中还流行着一个非常荒诞的说法,那就是私有的保险公司是‘医疗保险’没办法起到实质作用的‘病因’所在,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既然是整个体系都出了问题,就不应该完全归罪于某一方。”

皇帝,其实没穿衣服

相信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你已经从各个渠道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类似的可怕故事,那你对它们的反应如何呢?相信大多是看过之后就拉倒了,不会考虑太多。但是迈克尔·摩尔不这么想:“说实话,制作影片的过程,真的是非常困难,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如果我得不到帮助,只能是死路一条……’或‘我的妈妈正在面临死亡……’那种无能为力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涉及到这部纪录片中的人。我们没办法给出真正的解决办法,只能在纪录片中不停地解释:如果他们生活在加拿大,可能就不会遭受这些痛苦--要知道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其实离他们并不远。”

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着,“医疗保险”之所以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这个体系是以盈利和人性贪婪为根本的--当它与人们的健康联系到一起后,利益上的冲突早就抢得了先机。大胆地假设一下,“医疗保险”和城市的供水部门在原理上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如果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然而有人抱怨说供水部门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运营的吗?没有!

拍摄《神经病人》,花了迈克尔·摩尔超过一年的时间,他希望影片中提出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可以促使美国改善现存的医疗系统,迈克尔·摩尔认为:“首先,我们要排除那些私有的医疗保险公司;其次,药品公司也应该接受高强度的管制,拿联台爱迪生公司举例说明:许多人需要依靠药物才能活下来,但是如果让药品公司无限度地涨价,就会出现一些人因为买不起他们赖以生存的药物而导致死亡的情况--我觉得这完全就是一种谋杀;最后,就是让‘医疗保险’完全透明化,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福利机构,就像消防队和警察局……而我们也应该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加积极地去关心这些事,因为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才有最后的胜利。”

不仅是医疗方面,制作电影也与保险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迈克尔·摩尔拍摄了这样一部有关保险业的纪录片,所以为影片和工作人员投保,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当然,最后我们给每一位员工都上了一份优厚的‘医疗保险’,可是到了合同里,名字却变成了‘工程险’……即使如此,还是经过了许多人的不懈努力才办好的,因为每一个规模稍微大一些的公司,都拒绝了我们的投保。”

那么纪录片中关注的那些需要帮助的美国公民,他们是不是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呢,迈克尔·摩尔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我找来的这些人都拥有足够的勇气,他们非常愿意抵制保险公司,然后要求他们应该享受的医疗待遇。这里有一个叫劳拉的年轻女子,她因为保险公司不肯支付救护车的费用而决定讨一个说法,最终,她的投保公司收敛了最初恶劣的行为和态度,矛盾也和平解决;我们还找来两位年轻人,都被保险公司拒绝投保,原因是他们一个太胖,一个太瘦……在纪录片中,他们最终找到了愿意接受他们保险金的公司;最后是玛丽娅·万坦碧,她必须通过法律的诉讼,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救济,所有人中只有她的问题还没有结果,但是她的律师已经说了,前景非常乐观。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都在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辛苦,才能获得我们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权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医疗保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迈克尔·摩尔以往的影片有所不同,《神经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海外拍摄的,他表示:“一路走来,我们感到很压抑,所思考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来自于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为什么就不能像加拿大、英国那样,享受免费的医疗待遇?是不是因为80%的美国人都没有护照,所以我们才没办法知道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呢?‘无知’也是亚健康的一种体现形式,如果得不到全面的信息,你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像我拍摄科伦拜恩的保龄》,是因为不想让这种枪击惨案再度发生;就像我在奥斯卡领奖台上告诉大家的那样,对于‘武器已经被大量销毁’的这种说法,我们都受骗了。有那么一段时间,很多共和党人都在街上拦住我,向我道歉……他们现在知道了,我一直警告说‘皇帝没穿衣服’,其实才是真正的大实话。”

精彩对白:

Tony Benn: If you can find money to kill people, you can find money to help people.

Michael Moore: In the mean time, I'm going to get the government to do my laundry.

George W. Bush: We got an issue in America. Too many good docs are getting out of the business. Too many OB/GYNs aren't able to practice their love, with women all across the country.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Secret

Secret(不能说的秘密)作为周董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应该算是成功的了,起码看完的观感还行。可以看出这是周董用心制作的罢……

剧情虽然很多地方借鉴了前人的很多片子,很容易看出有the legend of 1900Siworae(老美翻拍的The Lake House)的影子。但是也加入了很多符合本身情节背景的元素。条理也算清楚,配乐很漂亮,值得一看。

幕后制作:

周杰伦导演处女作有初恋影子

周杰伦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是一部有关中学时代爱情的电影。他并不否认影片中有自己初恋的影子,“我希望通过影片让大家珍惜身边最美好的一切,包括爱情和亲情。我也希望能和更多人共享我学生时代的记忆,希望能把这种怀念的感觉渗透到影片中。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希望能见到以前的女朋友,和她说清楚当初为什么分手。因为当时年纪小,很多事情没有说清楚便不了了之。”

周杰伦说自己很想当导演,“我一直希望拍一部有关音乐或有关年轻人的电影,这部电影已经计划很久了。现在我已经28岁了,过两年再拍中学时代的电影,便会超龄了,会被人笑。”虽然之前拍过MV,但周董坦承自己当导演绝对是新人,“我对分镜头都不太了解,第一次拍电影,好像多年前出第一张专辑,战战兢兢的。还好黄秋生做过导演,给了我很多意见。”

对于女主角,周董称桂纶镁的形象和感觉就很像学生情人,“第一次看她演戏是看《蓝色大门》,印象很深刻,所以第一个便想起找她做女主角。”

黄秋生称赞周杰伦当导演更好

作为看着周杰伦在电影道路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好友,黄秋生非常直白指出杰伦当导演比当演员好,“他当导演时,很有耐性和EQ很高,而且镜头运用和其它各方面都很有刘伟强的风格,落镜又快又准,很有大师风范。”而对于这部爱情题材的电影,黄秋生也表示很看好,“近几年最近很少这类型的剧本,完全是有关年轻人的故事,我觉得不错。这次为“儿子”配戏当绿叶的黄秋生更是跟媒体大开玩笑,希望周杰伦最好开拍小电影,然后找他做男主角。

花絮:
《不能说的秘密》的制作成本高达6500万新台币。其中七成多投资由香港安乐公司出资,其余差额由杰伦自己支付。

周杰伦与学校的“钢琴王子”斗琴的一场戏,对手弹一段,杰伦弹一段。激烈处只见手指翻飞,镜头更跟随旋律在琴键之中穿梭,过山车一样叫人看花眼。杰伦曾表示“斗琴”参考了《海上钢琴师》,但他有所创新。

桂纶镁说接到这个角色的过程很戏剧化,“周杰伦托一个相识的化妆师来问我有没有兴趣拍他的电影,如果有,就让我自己打电话给他”。在这次纯属私人邀约的见面过程中,周杰伦给她讲了整个故事,还描述了将怎样去拍摄其中的一些场景,“他当时讲得很认真很仔细,我立刻就被浪漫的剧情和那些感人的细节打动了。周杰伦后来跟我说,他找我面谈,是想看看我还有没有之前出演《蓝色大门》时的学生气。这次见面之后,合作的事情就算是定了下来”。

片中其中有一场四手联弹的戏,周杰伦和桂纶镁前后足足拍了70多次,所有的钢琴镜头都是实拍,不仅要拍到脸部表情,手部特写镜头也很多。虽然桂纶镁小时候学过钢琴,但仍然状况频出。桂纶镁透露,这场戏让片场一直好脾气的周杰伦脸色难看起来,“拍到最后,我都快哭出来了”。

影片曾征600名临时演员赶拍毕业典礼戏份,许多学生为睹偶像风采不计较酬劳,但付给临演的时薪只有33元台币(约等于人民币8元),而且想见偶像一面比登天还难。

藉由演戏重回高中生涯的桂纶镁说,拍戏时她才发现,原来周董的高中生涯如此多采多姿,反观她自己高中时几乎都在念书,差别竟然这么大。

自出道以来,周杰伦已称霸华语歌坛多年。但他表示,对音乐已经没有太多新鲜感:“现在我每年还是会推出一张专辑,只是不想让歌迷失望而已。但做导演就不一样,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且拍电影既能表现自己的想法,入围各大重要奖项的机会也很多,所以我以后肯定会以拍电影为主。”


Sunday, September 02, 2007

Grindhouse - Death Proof









之前谈到的Grindhouse目前分为Robert RodriguezPlanet TerrorQuentin TarantinoDeath Proof(RT)。只下到Death Proof这一半,应该说又能找回Reservoir Dogs和Pulp Fiction的感觉了,突如其来的暴力镜头与意料不到的黑色结局应该说是昆汀的一贯风格,在本作中更是展露无遗,但是更加露骨!美中不足的应该是对话没有前2者精彩罢……

既然昆汀这次带来的是部飞车电影,那么就看看他能搞出什么另类黑色出来呗=。=接着等Planet Terror……


导演介绍:

邪典电影,也就是俗称的cult电影的代名词,更是B级片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而昆汀·塔伦蒂诺与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却都是此类电影中的中坚力量,更是众多cult影迷们忠实地追随的人物。如今的昆汀和罗伯特依然是江湖中尽人皆知的好友,两人可谓是惺惺相吸、臭味相投。“恐怖、功夫、情色”等B级片包含的一切边缘元素都是他们的最爱,以及在各自作品中百拍不厌的内容。不过,最近昆汀可没有铁哥们儿罗德里格斯风光。一年前的《罪恶之城》,罗德里格斯掀起一股黑色风暴,而昆廷只是在片子里挂个“特别客座导演”的名。自从两部堪称经典的《杀死比尔》之后,他已经让影迷等了太久。而事实上,两个人的成名虽有前后,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当24岁的德克萨斯小子罗德里格斯自编自导了讲述一个墨西哥小子阴差阳错走上杀手之路的《杀手悲歌》一举成名时,昆汀的处女作《落水狗》也已然震惊影坛。《杀手悲歌》以其短小精悍且简单粗爆的气质吸引了高傲的好莱坞的注意,同时也引来了慧眼的昆汀与之成为知己。因此才促成了以《杀手悲歌》为首的“墨西哥三部曲”的第二部《英雄不流泪》中,昆汀客串的结果。在片中昆汀饰演了一个出场没多久便成炮灰的倒霉酒客。而此时昆汀也已然因《低俗小说》一片被捧上神坛……

幕后花絮:

以内容类型来划分,《死亡证据》可以算作公路片,全片故事都发生在一趟公路之旅中。因此,与汽车、公路等有关的电影特效的设计和制作便成了昆汀在影片中主要考虑的内容。与时刻冷兵器不离手的传统杀手不同,影片中所有屠杀场面都是以汽车近乎疯狂地碰撞、辗压来完成的。在血浆浓度上,颇有经验的昆汀毫不含糊,疯狂杀戮伴着一路的血浆四射,以经特殊处理的黄暗色调加老旧的风格,更为其血腥画面营造出肮脏、冷酷、残破的效果。在丧心病狂横冲直撞的背后,昆汀依然不忘在故事中步步设谜,以及展示自己标志性的黑色幽默功力。


《死亡证据》的主演是在九十年代以动作硬汉形象著称的科特·拉塞尔。不过,眼下肥肉堆积的拉塞尔却是世风日下。除了去年在那部如同巨型游轮一般彻底倾覆的倒霉的《海神号》里同影片一同倒霉外,很少能看到“老家伙”的身影。估计,一直是约翰·卡朋特超级粉丝的昆汀之所以选择老拉塞尔重新披挂上阵的原因便是老人家曾是卡朋特两部名作《逃离洛杉矶》和《逃离纽约》的主演。而当时的拉塞尔绝对称得上是叱咤一时的巨星。因此昆汀力邀科特·拉塞尔来出演《死亡证据》中的变态沙人狂一角。而在女演员的选择上,昆汀完全是受到了搭档罗德里格斯的影像。与《恐怖星球》近相呼应,《死亡证据》在女性人物设置上采用“一个黑发、一个金发”两位美女,黑发美女角色是将主人公变态司机引入歧途的重要人物,金发美女则是一路恐惧尖叫的受害者代表。


Friday, August 24, 2007

Knocked Up









喜欢American Pie型的R级喜剧么,Knocked Up(IMDb)带来的不仅是一笑,还有些感动……

此类剧情早已经被滥用了,但是Judd Apatow却带来了许多新意,诠释了许多常见的婚姻问题……

演员表演张力也很大,很有看头。

花絮

导演贾德·阿帕图在好莱坞已经逐渐成为了喜剧的代言人,这些年来贾德·阿帕图一门心思的扑在喜剧上给影迷们炮制出了一颗又一颗的开心果。《四十岁的老处男》、《怪胎们》、《塔拉迪加之夜》、《帮我帮你》、《新抢钱夫妻》、《王牌播音员》等等都是出自他手的暴笑猛料。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让贾德·阿帕图在对喜剧把握上日渐驾轻就熟,搞笑功力也自然日益深厚。去年他的《四十岁的老处男》就以描写一个中年处男这个尴尬角色而一举获得各方好评,票房也一路飘红。本片也被在各方面被评论界拿来和《四十岁的老处男》做比较。事实上此前本片原本就是要拍成一个《四十岁的老处男》的续集。但从现在的成片效果上来看本片在喜剧功效毫不逊色于前部的基础上又在对爱与责任的社会问题探讨上增添了影片的伦理深度。并且,在剧情故事流动性上“一夜情”的主题也显然比“中年无性”更胜一筹。


在本片的演员挑选上贾德·阿帕图则贯彻了“唯亲是举”的原则:在片中有四个演员乃当年《怪胎们》中麾下旧部,另外更是把自己的儿女也招入军中。于是“怪胎四侠”的重新的聚首也成为本片宣传上的一大卖点,而小阿帕图们则更是干的卖力,虽然戏份不多但天然的可爱单纯加不时的童言无忌给本片也增色不少,从小家伙们那天真的小脸上我们也看到了未来阿帕图喜剧风格在好莱坞延续的希望。


关于本片的台词倒是在各方引起争议无数,有人觉得过多的“三字经”让本片的娱乐导向变成了粗俗的低级趣味,而另一部分人却认为那些无伤大雅的粗口却正是让本片的搞笑不落矫情造作窠臼的法宝。不过除去粗口不谈,此片中台词的幽默效力和智慧深度则被大家普遍认同并给以好评的。这么多年来贾德·阿帕图的喜剧旗帜能在好莱坞屹立不倒,他本人的剧本创作功力则正是首要因素。如同原创歌手更能在演唱时做到的收放自如一样,导演在对自己原创剧本的情节叙述和人物塑造上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但笔者只怕由于文化和语言障碍中国的观众并不能完全领略阿帕图式的喜剧精髓,所以对这样的片来说——其实所有外片都一样——中方的字幕翻译也是由为重要的再创作环节(译制片?还是算了吧,不如看看新片速递就好)。

如贾德·阿帕图这样的原创剧本导演对自己剧本的理念也会更加坚持,此前女一号原定由在《公主日记》中一炮成名的Anne Hathaway出演,但两人正是由于关于剧本的一些创意产生了争执而使拍摄陷入僵局,所以“公主”虽然高贵但以一新星的台面就和大导叫板那结局自然是导演黑脸你走人。之后又有Jennifer Love Hewitt和Kate Bosworth相继为此角色试镜,几经周折才最终敲定现在的凯瑟琳·希尔。这位曾被曾被《男人帮》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女性Top100的前电视剧女星(《格雷的解剖》(Grey's Anatomy),《天煞孤星》(rosewell))除了火辣的身材外,与Alison暗合的开朗俏皮又有点大条的外在气质也是让她能获得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当然她也没有公主的挑剔。


影片简评

虽然选在儿童节上映,但以R级定位,显然本片本不是给小朋友们的节日贺礼。而关于影片定位,贾德·阿帕图则明确表示过:“当R级的喜剧片都不能获得大家的笑声时,那你就真的失败了。PG-13的喜剧能让人开心的欢笑吗?我觉得大家需要的是更成人式的幽默。”从这段话中我们就能看出阿帕图坚定的成人喜剧路线。可以说贾德·阿帕图是英明的,如今还有什么比荤段子和无厘头更能博得观众欢笑的呢?春晚的小品最让人称道的也不过是宋丹丹仿周星弛式的一句“你太有才了!”。《惊声尖笑》众多笑料也就属“伟哥事件”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笔者不是要愤世嫉俗猛烈批判当今大众低下的审美需求和媒体媚俗的妥协本质。娱乐就要娱乐到底,喜剧搞笑才是硬道理。在搞笑方面贾德?阿帕图应该称的上是个中高手,他总能够用他的一贯阵容——先天不足、目光呆滞的倒霉男主角,美丽性感、神经大条的女主角还有一堆将男女主角玩弄致死的恶搞情节——来达到极佳的喜剧效果。这样的片子应该是很讨人喜欢的,尤其是在充斥暴力血腥的六月档期,势必会更鹤立鸡群的吸引更多影迷的青睐,突破前作《四十岁的老处男》应该不是问题。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


Masters of Science Fiction(ABC)。由于根据著名短篇科幻小说改编,剧情很不错,而且每集短小精悍,不会吊人胃口。遗憾的是一共只有6集,已经出了3集了,不太过瘾……

科幻短剧《科幻大师》以群星荟萃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惊心动魄的史诗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包括了科幻界最受欢迎的几个主要流派的特点,而且和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引人深思,发人猛醒。本剧由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物理学界超新星的伟人、《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教授亲自监制,并由霍金担任剧情旁白讲述人。不过,霍金1985年就已失去了讲话的能力。所幸的是,科技的发达最终使他得以借助电脑和语言合成器,重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在本剧中所听到的霍金的"声音",就是通过语言合成器发出的。

在演员方面,有我们所熟悉的《Law & Order》主演、奥斯卡和艾美双重提名获得者Sam Waterston;
奥斯卡和艾美双重提名获得者Judy Davis(The Starter Wife);
人气女演员Anne Heche(Men in Trees);
国际著名演员Malcolm McDowell(Heroes);
热门剧集《Lost》中John Locke的扮演者Terry O'Quinn;
《Law & Order》女主演Elizabeth Rohm ;
两届托尼奖、一届艾美奖、一届金球奖得主Brian Dennehy(《Death of a Salesman 销员之死》);
两届奥斯卡提名获得者John Hurt(《Midnight Express 午夜快车》、《The Elephant Man 象人》);
热门剧集《Desperate Housewives》演员James Denton。

Episode 1: A Clean Escape
A dying Dr. Deanna Evans refuses to believe that her patient, Robert Havelmann, cannot remember the last 25 years of his life. It remains unclear why she has been so obsessed with this particular patient until the final, shocking conclusion.

Episode 2: The Awakening
In the middle of a ferocious firefight outside of Baghdad, US soldiers discover a mysterious body—one that they can’t even identify as human. Swiftly, all over the earth, more such creatures appear and begin to communicate. With this contact, the world is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peace and destruction.

Episode 3: Jerry Was a Man
Mr. and Mrs. Bronson Van Vogel are the seventh-richest couple in the world. Pleasure is their only work; mundane or dangerous chores are done by anthropoids. All the anthropoids—a few strands of human DNA, grown into a baby and fused with plastics—are named “Joe.” Somehow, Mrs. Van Vogel’s dormant compassion is awakened by a Joe named Jerry. What traits would prove that Jerry is, indeed, a man?

Episode 4: The Discarded
The ultimate story of despised minorities forever adrift in the darkness of outer space. As a last resort – born out of their loneliness and despair – they are forced to make an ominous pact with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ir plight, in the hope that they will finally be offered refuge at home on Earth.

Episode 5: Little Brother
In a future world where courtrooms exist without human judges or juries, automated justice is the law of the land. Sitting before a kiosk which is itself the judge, jury, and executioner of the future, Fredon must find a way to convince the machine of his innocence – or find some other way to save himself before time runs out.

Episode 6: Watchbird
It seems the perfect solution to a ballooning crime rate – filling the skies with flying robotic droids that can prevent murder before it takes place. However, nobody told these “Watchbirds” that all life depends on a formula of carefully balanced killing. Robert Sheckley’s renowned story examin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of our time – is it wise to sacrifice our liberty in the name of our security?


Friday, August 17, 2007

The Bourne Ultimatum









The Bourne Ultimatum(IMDb),IMDb User Rating: 8.6/10,Top 250: #57 ,RT好评率94%。

这些数据应该很说明问题。尽管分数和排名可能只是暂时的,看下来感觉分数可能有些偏高了,估计最终在8.2-8.4之间。

作为The Bourne...系列的第三部,剧情上除了延续前两部没有讲完的故事之外,也更有看头,因为一直说这将是该系列的最后1部,一切会有一个交待。所以个人一直很期待!(最近得到消息说该系列的制片Frank Marshall表示该系列将像007一样继续,成为一个经典动作片品牌Orz)

这部的情节异常紧凑,节奏也较前2部快很多,经过的城市遍布欧美,走马灯似的。相较Die HardMIP系列,Jason Bourne更平民化也更真实,当然使用的高科技成分就少很多,cgi运用几乎也就没有。许多打斗用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而且这家伙不太喜欢开枪=。=吸引人的还有他许多特工技巧与谋略。这些往往令人惊艳!值得一提的是后2部的导演正是去年凭借United 93获得Oscar最佳导演提名的Paul Greengrass

这系列会不会有续集还是个未知数,光凭最后的结局基本不能判断,期望还是有吧。反正只要Bourne再记起点什么就又有一大串故事咯~Matt Damon已经明确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出演该系列,不知道再有续集找谁演,应该很难挑。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建议先看过前2部。

重新把三部又看了遍,主要是和1距离5年时间剧情细节都忘记了,发现整个故事几乎没有漏洞,而且3的编剧相当聪明,把1和2留下的悬念都解释清楚了,在1结局时就有提到black brier计划,2结局的new york实际上是3中间的剧情,谁想得到……至于3开始在moscow也就完全合理了。

简介:

他是一个没有国籍、没有身份、没有过去的人,他的一切都开始于意大利的地中海海岸--那是他被发现的地方,漂浮在海面上,昏迷着。后来他知道自己叫杰森·伯恩,曾经受到过非常严酷的训练,但是,他想不起来是谁把自己变成了现在这个深奥微妙的人体武器。于是,他不顾一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过去,是谁教会了他这一身杀人的本领?

遇到玛丽之后,伯恩发现自己变了,他不再执着于寻找过去,虽然他经常被记忆的零星片断所惊醒,但从玛丽身上,他总是能够找到安宁。然而,玛丽却死在了杀手的子弹之下,愤怒的伯恩开始了疯狂的复仇,因为他所渴望的一切--玛丽,已经永远地消失了。他不再想知道自己是谁,只想永远地忘记那些肯定会让他不堪回首的记忆。然而,伦敦一份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个故事,推测出了他的存在,他美好的愿望结束了,伯恩发现自己再一次成了暗杀的目标。

“踏石”是一个高度机密的黑色特工计划,专门培养超级杀手--伯恩就是这项研究的一个“成果”。不过,由于伯恩的失踪,“踏石”计划宣告失败,同时被一个由美国国防部负责的新计划“黑烟斗”所取代,他们培养出了新一代训练有素的杀手,他们隐姓埋名地生活在国内乃至国外的各个角落,等待政府需要的时候随时接受差遣。对于他们来说,伯恩的存在是政府潜在的一个最大的威胁,必须坚决铲除掉,同时,伯恩这个名字还值3千万美金的酬劳。可是对于伯恩来说,这些杀手也只是他想拼命忘记的记忆中的一部分而已。

伯恩的双手已经触碰到了真相,这一次,他不会再因为前任老板那空洞的许诺而踌躇不前,他要跟那些创造了“杰森·伯恩”的人,为一切做一个了解。

伯恩的主动追击让他天南海北地跑着,他到过莫斯科、马德里、巴黎,也在伦敦和丹吉尔做过停留,寻找真相的同时,还要躲避更加机智的“黑烟斗”杀手、联邦特工和当地警察的三重围捕,伯恩发现自己每前进一步,那些困扰着他的疑问就会得到一个答案。最终,他那充满艰难的行程把他带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纽约,在那里,有关伯恩的所有谜团,都会得到圆满的了结。


幕后制作:

杰森·伯恩回家篇

2002年《谍影重重》的上映,代表着新千年之后的间谍片也翻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它用独特的视觉体验迷惑住了观众,让他们充满渴望、心甘情愿地追随着杰森·伯恩那惊险刺激的旅程。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说:“这部系列影片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就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新鲜的元素,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范围之外。他们想象中的动作类型片,肯定不具备‘伯恩’系列电影所做出的大胆选择、拍摄的方式以及马特·达蒙的出色演绎。”

到了2004年的《谍影重重2》,导演从道格·里曼换成了保罗·格林格拉斯,这位来自于英国的电影人的作品总是能够引发评论界热情洋溢的争执,比如说他制作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的《血腥星期天》和由他编剧的电视电影《奥马爆炸事件》……现如今,虽然格林格拉斯已经跻身一流的大预算电影制作行列,却仍然保留着他那有标志性意义的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方式以及闪电似的快速剪辑风格。格林格拉斯继续着杰森·伯恩的步伐,讲述了一个孤独的英雄是如何对抗秘密的政府组织的,可以想象,《谍影重重2》再次迎来了评论界和票房的双重肯定。

2006年,代表着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电影事业的一个新的高峰,他自编自导的惊悚电影《颤栗航班93》让他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着坚定信念的影片,当美国93号航班在2001年9月11日成为第四架被劫持的飞机后,从乘客、机组成员、地面上焦急等待着的家人到航空控制中心在恐惧中密切地注意着这一切的工作人员,格林格拉斯从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的不同角度推动着整个事态的发展。

现在,保罗·格林格拉斯又将那个凶狠的杀手英雄带回来了,为杰森·伯恩的真实身份以及让他变成现在这般模样的原因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格林格拉斯之所以答应继续为“伯恩”系列的第三集当导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点:“伯恩是一个活在真实世界中的真实男人,追求的却是一个虚构的结局。影片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那些充满了对抗性的疑问:他是一名杀手吗?谁把他安排成了一名杀手?这里还有一种潜意识下所产生的感觉,那就是伯恩很可能就是我们中的某个人,他正在努力地逃离‘他们’,正在尝试寻找答案。但是他不相信‘他们’,因为‘他们’是坏人,所处的系统也是腐败堕落的。”

在杰森·伯恩的故事里,如果曾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马特·达蒙不肯回来继续饰演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对于保罗·格林格拉斯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执导第三集影片,达蒙感到欣慰和高兴:“目前看来,格林格拉斯是我最想合作的导演之一,他不但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讲故事大师,在视觉风格方面更是趋于完美了,他会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感觉去拍摄杰森·伯恩的故事。”

而马特·达蒙的回归,再一次为杰森·伯恩带来一种安静的紧迫感,然后还要找到他在5年前为这个角色注入的那种真实感,保罗·格林格拉斯说:“达蒙身上总是散发出一种精确而可靠的气息,让观众有理由相信伯恩是一个好人。其实伯恩这个角色是非常黑暗的,而他真正渴望的,就是成为好人……达蒙和我对于‘伯恩’系列电影,拥有着相同的冲动。”

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则表示,马特·达蒙版本的杰森·伯恩,与罗伯特·鲁德鲁姆创作的经典间谍小说中的杰森·伯恩拥有着相同的品质:“达蒙为这个角色准备好的个性与特质,都是原著小说的作者鲁德鲁姆想要的--即使伯恩身怀绝技,但他表面上看真的不像是一名杀手,同时他身上还有一股‘普通’的味道,可以轻易将自己隐身于人群之中。”

为了能够和“伯恩”系列的其他影片的剧本保持一致,这个由托尼·吉尔罗伊(Tony Gilroy)所创造的第三集故事还是背离了罗伯特·鲁德鲁姆在冷战时期创作的这套小说中的历史性情节和主线,因为对于在冷战结束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是不会对自己出生之前的事情有所认同的。但是鲁德鲁姆创作的那些有关阴谋论和政府计划中的杀手却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影片之中--这位畅销小说作家一直被怀疑和CIA内部的某个人有所联系,那个人帮助他维持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可信性。


杰森·伯恩在哪里?

让“伯恩”系列的前两部影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加入到第三集的拍摄中,对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维持住这个故事正确的质地是非常有帮助的,格林格拉斯说:“《谍影重重3》是一部刺激、悬疑的惊怀片,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动作场景,而且还有曲折、充满阴谋诡计的情节,背景是欧洲。拍摄这样一部影片,需要大量的手提摄像机和实用的制作电影的方式,为了能够捕捉到那种加强效果的紧迫感,就需要影片所有的制作人员的通力合作。”

幕后工作人员的回归,最重要的一个是奥利弗·伍德(Oliver Wood),他是三部系列影片的摄影师,还有克里斯托夫·罗斯(Christopher Rouse),《谍影重重2》的剪辑师……弗兰克·马歇尔说:“在视觉方面,三部影片之间必须得有着非常强烈的延续性,你需要给观众呈现出一种陌生感--即使是熟悉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伯恩无论身在何处都危险的紧张感。摄像机在这里是记录和观察的工具,对观众起到一个完全主观的引导作用:自从杰森·伯恩在第一部影片中离开了意大利渔船后,就总有人想杀死他。”

《谍影重重3》所路经的地方,比前两集加起来还要多,这就要求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更多的灵敏性和可修改性,能够混合不同的文化、思潮和国家,弗兰克·马歇尔解释说:“我最欣赏罗伯特·鲁德鲁姆的小说的地方,就在于他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于是我们将这个特质带进影片之中,我们需要展示这些地方真正的样子,不仅仅是旅游胜地那么简单。”

不管是伦敦的希思罗机场,还是肯尼迪国际机场片;亦或是巴黎北、滑铁卢火车站;也可能是在马德里的大街上开车,然后又到纽约的街道上奔跑……对于剧组来说,这是一个地理涵盖范围非常广的拍摄过程,有超过250名工作人员在摄像机背后辛勤地忙碌着,这里不但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寻找安全可靠的拍摄地点、所需设备以及现场配合的当地人,同时还要协调多语种的人一起工作,只有具备了这些,影片在7个国家、3个大陆的拍摄工作才能畅通无阻。


丹吉尔

《谍影重重3》的主要内容都是在摩洛哥的首都丹吉尔取的景,之所以选择这里,是看中了这座城市背后丰富的历史特色: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丹吉尔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地区,是秘密特工和国际阴谋家经常会面的地方,同时还是逃亡海外的著名文人经常会选择的藏身之所。

这座被城墙包围着的城市同时还因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闻名,狭窄的街道两旁异常地拥挤,坐落着上千座建筑物,有风格迥异的小商店,也有供人休息的餐馆、咖啡厅,弗兰克·马歇尔回忆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让人着迷的地方,能够赋予我们故事强烈的历史色彩,在那里拍摄伯恩式的追踪场面,再完美不过了。”

在丹吉尔,传统的拍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为剧组需要在里里外外上百个旁观者之间进行迂回地拍摄:这里伯恩将会与他致命的天敌戴什在丹吉尔古老而多风的大街上互相追逐。

快速、紧张的动作场景还包括伯恩在阿拉伯人聚居区狭窄的街道上飞奔,拍摄这组场景就需要依靠多个有创造力、有策略性的摄像机摆放了。除了保罗·格林格拉斯一直拿着的手提摄像机外,还有起重机的有效利用,以及能够推动摄像机的移动车轨。另外,工作人员还在电缆上配备了一个装置,可以让一台摄像机挂在城市的屋顶上,近距离捕捉那些足以让你心脏紧张得停止跳动的屋顶追逐场面。

美工设计师彼得·温汉姆(Peter Wenham)与特效协调师丹·布拉德利(Dan Bradley)联合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共同在丹吉尔寻找适合伯恩和戴什进行猫抓老鼠游戏的屋顶。温汉姆说:“我在这座城市的犹太区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地点,那里挨排坐落着三所大房子。我的想法是让伯恩通过窗户在三所建筑物内部穿行,最后以跳到邻近房子的阳台上作为结束。”

在丹吉尔拍摄的最壮观的一组场景是伯恩从一个15英尺高的屋顶跳下--这个屋顶大约有4层楼高,下面是狭窄的街道--然后直接落入对街的一幢公寓的窗户里,而摄像机正好就摆在他的正后方捕捉到了这组惊险的镜头。马特·达蒙说:“丹·布拉德利让替身演员身上带着摄像机从屋顶上跳下,所以当你看到这部影片时,你会切身感觉到伯恩在做这些高难度动作时的感受。”


伦敦

在丹吉尔实地拍摄了13天后,剧组就来到了伦敦,在著名的松林摄影棚里重建了影片所需的纽约、巴黎、马德里、丹吉尔和柏林的一些室内场景。在美工设计师彼得·温汉姆指导下,他们在这里重建了‘黑烟斗’组织的总部--CRI,温汉姆解释说:“这里是他们管理调配杀手的地方,里面到处都是监视器,播放的都是我们在全世界不同地方拍摄的电影胶片,它们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数据。”

CRI的建造花了美工组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需要不停地和保罗·格林格拉斯以及监视专家共同协商如何布置这个影片中最大、最复杂的场景。他们赋予了CRI迷宫一样的走廊,这样就允许格林格拉斯拿着手提摄像机在里面穿行,亲自去捕捉一些发生在内部的打斗场面了。

彼得·温汉姆负责的美工组设计出的CRI与《谍影重重2》最后的场景是相呼应的,从内部摆设到能看到纽约地平线的窗户位置,每一项都非常地精确。温汉姆表示:“CRI的每一个房间都被装饰成纽约的风格,每一个细节,包括墙上的插座、设施、装饰、图案,都是美国化的。”

火车站也是三番四次地出现在了《谍影重重3》中,从法国的巴黎北车站到马德里的阿托洽火车站--这里在三年前刚刚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将近200人在此丧生。不过,位于伦敦的滑铁卢火车站才是影片中真正的“明星”,因为这里将会承载影片中最复杂的一组场景。

作为伦敦五个主要的站台之一,滑铁卢每天的客流量超过38万人次。为了取得在中央车站的拍摄许可,剧组和当地整整商榷了5个月,而这部分场景将会让伯恩的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说:“影片拍摄的时候,火车站仍然处于正常的运作之下,所以你不得不在来往的人群中工作。”


巴黎、马德里和柏林

巴黎最主要的场景,发生在巴黎北火车站,伯恩将在那里走下火车,和玛丽的弟弟马丁做一次艰难的会面,告诉他姐姐的死讯。

而为了寻找与自己的过去惟一还有联系的特工头目尼尔·丹尼尔斯,伯恩来到了马德里这个有着3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里记录了伯恩是如何在狭窄的街道、豪华的露天广场、咖啡馆和住宅区里穿梭,最终找到了尼尔的藏身之处的,见面之后,两人展开了一场恶斗。

至于柏林,并没有以它的真实面貌出现在影片中,而是被“伪装”成了莫斯科。主要是为了与《谍影重重2》的最后一组场景保持连续性。

纽约

这座城市将是给出“伯恩的身份”的答案的地方,也是《谍影重重3》涉及的最后一个外景地。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说:“在我看来,美国再没有其他城市比纽约更适合做揭穿伯恩的身份、过去的地方了。”想要在复杂、繁忙的曼哈顿拍摄,对于剧组来说就需要面对一系列已知、未知的挑战。影片将会以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汽车追逐战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这组场景开始于纽约港务局的停车场,参与者分别为伯恩、CRI特工和纽约警察,他们将会你追我赶地经过第七大街,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并在南街海港以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撞车告终,至于这个过程中毁了多少辆汽车与延路玻璃,就不做过多的描述了。

为了拍摄这组壮观的汽车追逐战,纽约政府还特别封锁了第七大街……马特·达蒙兴奋地说:“第七大街是通往市中心的必经之路,它也有被封锁的时候?这可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Tuesday, August 14, 2007

28 Weeks Later









28 Weeks Later(IMDb)作为Danny Boyle28 Days Later的续作,导演换成了Juan Carlos Fresnadillo,Danny Boyle改作制片。

不能简单把这系列看成僵尸片,觉得两作都有些深层次讨论人性的东西,尽管不全是直白地表露。就像以前说过的,世界上最可怕的还是人心……

明显的是本作比days的投资应该大多了,特效一大堆。但是在气氛塑造上则差了些……

要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建议先看前作,片尾的埃佛尔铁塔是不是预示着28 Months Later的必然?Orz

简介:

剧情:

恐怖的病毒在英伦三岛横行了半年后,确切的说是28周之后。终于在美国军方的帮助下最终被彻底消灭。然而,此时的英国境内,已经没有一人生还。而致命的病毒也因失去鲜活的载体而随之消亡——然而,这只是科学家们的观点,实际上病毒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可怕。这时,骄傲的美国人也发出声明——对抗杀人病毒的战斗获得了胜利,并开始帮助盟友英国重建家园。

英国伦敦著名的希斯罗机场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一架从美国飞来的运输机在希斯罗机场慢慢着陆。飞机刚一停稳,戴防毒面具的陆战队士兵便飞身迅速地冲下飞机,他们小心地观察机场四周的情况。迅速占领有利地形,确保安全后才给飞机上的乘客发出信号。很快,从飞机上下来一群平民。事实上,他们是在英国政府发出病毒传染警报之前离开英国的英国人,如今,这些俨然担负起重建家园任务的可怜人已经是地球上最后的英国人了。重建家园的工作刚刚开始,便有人报告说发现被病毒感染的幸存者,科学家们迅速出动,希望从幸存者身上提取血清研制对付病毒的疫苗。然而,新的灾难也就此降临——可怕的病毒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反而在经受了打击之后变得更加强大。已经饱受摧残与折磨的人类将面临更加恐怖和凶残的杀戮……


幕后:

有市场,才有发挥的空间:

距离《惊变28天》(又名《28天后》)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差不多已经过去4年时间了,于是影片幕后的骨干力量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编剧亚力克斯·嘉兰(Alex Garland)以及制片人安德鲁·迈克唐纳(Andrew Macdonald)合计着,差不多是时候为那部表现末世情结的低成本恐怖片制作一部续集了。迈克唐纳认为:“对于《惊变28天》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影迷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在美国,我们三个也感到非常吃惊,不过却让我们看到了制作一部续集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能够让喜欢第一部影片的观众再次得到相应的满足,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但寻找一个像原作影片那样有能量、有深度的好故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商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什么时候制作这部续集最为合适?应不应该找回参与第一集拍摄的主要演员?故事的背景应该设在未来,还是以前传的形式出现?《惊变28天》开始于一个保护动物的激进组织将携带病毒的大猩猩从实验室放了出来,这种只能通过血液传染的病毒可以让感染上的人维持永久性、以杀人为目的的暴躁和狂怒。28天后,整座城市就几乎被摧毁了,只有一小撮幸存者在拼了命地拯救着自己的未来……安德鲁·迈克唐纳表示:“对于续集应该以什么方式开始,亚力克斯·嘉兰拿来了一大堆想法,最终我们一起研究,从中选择了一个方案:病毒完全根除后,疫苗也被研制出来了。但是,如果英国只剩下了500人,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谁来组织领导这群或是在浩劫中幸存、或是从海外避难归来的人呢?这些人的身上,还会不会再发生什么了?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非常有趣,将它们一个一个解答出来,就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影片。”

曾经给《单亲相爱的日子》(Last Resort)以及《毒气袭击》(Gas Attack)写过剧本的罗温·乔夫(Rowan Joffe)将安德鲁·迈克唐纳等人的想法整合,创作出来第一稿剧本。由于乔夫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天分的年轻导演,所以他不仅能跟得上丹尼·博伊尔的跳跃性思维,还能将他的独特视角扩展至一个全新的范围。博伊尔说:“续集不应该再让我当导演了,我们需要另外寻找一个有个性的人选--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赋予影片与众不同的风格。《惊变28天》中,伦敦就是故事发生的大舞台,续集将会延续这个背景地……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也许应该挑选一个非英国籍的导演,他眼中的伦敦,肯定与我眼中是不一样的。”

丹尼·博伊尔最近刚刚看了一部非常刺激的惊悚电影,名叫《完整无缺》(Intacto),是西班牙导演犹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罗(Juan Carlos Fresnadillo)的大银幕处女作,在国际范围得到了业内人士极高的评价,博伊尔也非常认同:“即使是从专业的电影导演的角度出发,《完整无缺》仍然是一个蕴藏了巨大能量的恐怖作品,在拍摄手法上更是个性十足,我立马就将这部影片推荐给已经确定会为续集当制片人的安德鲁·迈克唐纳和亚力克斯·嘉兰,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地展开想象:如果这部影片的导演执导《28周后》,会是个什么样?”当弗雷斯纳迪罗和他的拍摄伙伴、同样来自于西班牙的安立奎·洛佩兹-拉维尼(Enrique López-Lavigne)同意接下导筒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不可思议的兴奋,博伊尔说:“他们是一个梦幻般的组合,弗雷斯纳迪罗非常有想法,总能留意到某些细节方面的东西;而洛佩兹-拉维尼更像一个能量球、一个纯粹的电影怪人--他们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互补的。”


末世伦敦的重生:

与原作一样,《28周后》仍然将它的故事背景设在了伦敦,安德鲁·迈克唐纳说:“第二集故事开始于上一集结束时的6个月后,伦敦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政府正在重建这座城市,让它作为首都再次正常运作起来。”虽然犹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罗占据了导演的位置,可是他仍然希望《惊变28天》中所有的幕后功臣能够回归辅佐自己,只有这样,两部影片才有可能具有连贯性。所以除了迈克唐纳,丹尼·博伊尔和亚力克斯·嘉兰则变换了身份,作为制片人成为影片幕后的坚实支柱。迈克唐纳继续说:“博伊尔和嘉兰做的可不只是制片人的工作,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前期嘉兰主抓剧本的修改工作,进入拍摄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精炼演员的对白上;博伊尔则在演员的挑选和调动工作人员方面给予导演很大的帮助,另外,他还作为副导演进行了三天的拍摄工作,完成了影片的开篇场景。”

犹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罗非常感激他们这种不计报酬的做法:“我对伦敦这座城市的了解太少了,更何况这还是我拍摄的第一部非母语电影……我需要丹尼·博伊尔那超凡的想象力,因为他才是影片真正的创始人,如果你不想续集脱离原著,他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位《惊变28天》的幕后工作人员也投入到续集的制作中,其中就包括美工师马克·蒂尔迪斯利(Mark Tildesley)--英国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

美工小组在所有的制作组中,工作量是最为庞大的,因为他们需要将繁华的伦敦,变成那种就像经历了战争洗礼似的萧条。马克·蒂尔迪斯利表示,自己是对照着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故,从中获得灵感完成了这部分的设计:“比如说‘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与伦敦重叠后的某个样子……你可以尝试着做一些表现形式方面的想象--排着队等待食物配给的难民,他们被政府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准备重建自己的家园。”

至于在拍摄中需要的一些特殊的场景,则是马克·蒂尔迪斯利带着他的美工小组踏遍了伦敦的每寸土地,一点点找出来的……你可以从这些场景中看出续集与原作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洗劫后的死亡,一个是重建中的新生。蒂尔迪斯利特别挑选了伦敦的码头区“狗岛”,让它在影片中变成了“第一隔离区”:“这片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表示出它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狗岛’宣布过独立,不但将连接市区的大桥关闭,还给出入这里的人签发护照。它就像是一个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小社区,地貌组织清晰,光照充足,甚至还有自己的发电系统以及通讯网络--最重要的一点,‘狗岛’四面环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绝佳战略位置。原作中的伦敦正在‘死去’,所以它的表相有那么点城市化的古朴,满目疮痍;续集中的伦敦则等待着‘重生’,所以我会让它看起来十分荒凉,带着一种悠远的感伤,就好像一座等待复苏的伤城。”


拍摄与取景:

在伦敦东区的三磨坊摄影棚中,《28周后》于2006年8月开始了为期10个星期的拍摄历程。由于正式开拍前需要一周的时间进行排练,所以留给犹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罗的拍摄时间其实只有9个星期而已。影片几乎完全是在伦敦实地取景,根据剧本中的描述,第一隔离区是被安置在“狗岛”上的,为了拍摄这部分,剧组获得了在伦敦最东部的金丝雀码头拍摄的许可,在这里拍摄的胶片,都被填充进影片中与“狗岛”相关的部分场景中。制片人安德鲁·迈克唐纳说:“由于金丝雀码头也是四面环水,很容易就被想象成军队把守着的一个战略要塞。”这里是回应原作中的结尾处的:道尔、斯嘉丽、泰米和安迪从第一隔离区中逃跑,他们下一步是要横穿已经成为空城的伦敦……与伦敦市有关的所有场景,都是在当地的立法机构以及警察的帮助下,于清晨人烟最少的时候拍摄完成的,被收到镜头中的地点还包括塔桥、特拉法尔加广场、沙夫茨伯里大道、丽晶公园、千禧桥以及温布利。

对于导演犹安·卡洛斯·弗雷斯纳迪罗来说,拍摄影片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为这些冲击视觉的画面寻找一个真实的切入点:“我将自己想象成一名有可能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我知道自己想看到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最好可以嗅到角色身上有着自己熟悉的味道,那种感觉就好像这个故事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我选择以一种恐怖的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这部影片,真实的感觉是出来了,但拍摄的过程却很难。你需要很多架摄像机,共同制造出一种便携摄像机所拍出的画面的感觉,这还关系到演员的表演和美工的布景,任何一个部分衔接的不好,都会出现无法弥补的差错。我知道这种拍摄风格是有那么点不同寻常,却是可以让你真实地面对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参与到影片中的演员之一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则表示,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拍摄一部独立电影:“通常情况下,你会得到一个拍摄列表,上面列着你现在应该拍什么,下一场什么时候拍……但在这里,这些都不管用了,因为我们的导演是那种喜欢用摄像机搞个即兴创作的先锋人物。当然,他们也会按照常规拍摄影片的某一个部分,但剩下的,就完全依靠摄像机来决定了--我甚至没办法确定镜头正在对着我的脸、还是我的屁股。因为要制造出那种便携式的风格,所以拍摄出来的画面有点摇晃,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摄像机在跟着你一起跑动,然后横穿整个伦敦。”



花絮:

在2006年10月21日和22日两天,剧组开始拍摄影片中的“美国军事基地”的外景部分,地点选在了位于伦敦的CityPoint购物中心,那里被飘着星条旗的帐篷装饰一新,而地下停车场则被用来拍摄地下室的场景。

《惊变28天》的导演、本片的制片人丹尼·博伊尔,以副导演的身份拍摄了一些场景。

影片简评 :

堪称恐怖经典之作的续集往往催人兴奋,却也遭人怀疑。的确,曾经的精彩很难再续写,尤其是当人们对新片有所了解之后,更是多了几分担忧。首先,前作的风格化外表以及极具内涵的故事内容显然是很难超越的。尽管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依然有丹尼·保尔参与。但新导演新思路以及新年代下的新观众们显然要与当年都有不小的差异。当年,当观众看到男主角走出病房,面对空无一人的伦敦城的那一幕时,那种强烈的震撼力和新鲜感难以言表。而续集的呈现形势则更像是一部传统的欧美僵尸片,能否在暴力和恐怖元素之外找出新意,将是对新导演弗雷斯纳蒂洛的最大考验。另外,在主演阵容上经过了堪称彻底的大换血之后,亦同样令影迷们失望不小。前作中,那位眼神迷离、帅气十足西廉·墨菲自不必说,著名黑人女演员纳奥米·哈里斯打造的那位倔强可爱的女孩儿形象,则深入人心。眼下的几位主演并非如此的差强人意,但欲重现当年的恐怖经典却是难上加难。